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

高皇庙村

时间:2017-02-07 来源:

  宝丰县石桥镇高皇庙村村域南高北低,东西像打开的扇面,形似凤凰。院落以四合院为单位,呈块状分布,连街接巷,河道、寨墙环绕村庄,楼房、树丛、寨坑点缀其中,传统建筑结构严重,石刻砖雕工艺精巧,集中反映了豫北民居的建筑风格和区域特色,构成独特的风水理念格局,其工艺水平和人文特征,艺术价值,建筑史学价值较高,极具历史文化研究价值。

  一、村落概述

  高皇庙村,位于宝丰县石桥镇西北部,据县城10公里,总人口3153人,720户,村域面积27万平方米,耕地3000余亩,年人均纯收入9300余元。村委会驻高皇庙村,辖1个自然村,石赵公路和北高公路从辖区内穿过,交通便利,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地,高皇庙村于2013年6月28日被河南省住房城乡建设厅、财政厅、文物局公布为传统村落。

  二、历史沿革

  高皇庙村的历史由来,据平顶山市地名志记载为:秦朝末年,刘邦带兵人函谷关,破秦时,在入关前路经平顶山市一带,在此屯兵休养。刘邦称帝后,此地绅士们为了纪念刘邦,在此建庙奉祀。据正德《汝州志》、乾隆《宝丰县志》、嘉庆《宝丰县志》、道光《宝丰县志》等志书记载都称高皇庙。清末,与该村东南的苏庄村合并建寨,名叫“凤村寨”,在寨门楼上有一块大石匾,上面刻着“凤村寨”三个大字。寨墙约8尺宽,周长1500丈,寨墙外有寨壕,壕中有水,以防匪患。另据本村丁国英先生讲:刘邦任沛县小吏时为县令所策,去秦都咸阳骊山送劳役。因受其他反秦起义军的影响,刘邦与少数劳役商议也起义反秦。商定之后,在宝丰以北村庄招集一部分人,组成起义军。刘邦称帝后,本地绅士达官为表白对刘邦的忠心,建立高皇庙以供奉,即宝丰城北的高皇庙。

  三、历史传统建筑

  高皇庙村是连接郏县、宝丰的重要通道,从古至今一直发挥着“驿站” 的重要作用。村落内人口逾三千,商号五十家,四方陆路,车如流水,骡马相连,生意兴隆,人流不断。当时有屠行、酒馆、药铺、花行、染布行和弹花机工等加工业,又有旅馆、银货以及典当行等工商业。据《石桥志》载,明宣德年间,高皇庙村已成为当时重要的商业重地。

  高皇庙村传统建筑占村庄建筑总面积的比例为43 %,现存传统建筑24处,属明清建筑,总建筑面积24022平方米,规模不同,形制各异,以中原形式明清风格为主,连片成群,极具价值,其代表性建筑组群如:

  (一)高皇庙:高皇庙位于高皇庙村中西部。该庙始建于汉,鼎盛于宋、明,拥有房屋数十间,现存高帝殿,文昌殿各三间,为清代建筑。高帝殿为筒瓦盖顶,面阔10.2米,进深7.4米,殿内明石柱二根,暗石柱二根,文昌殿面阔三间9米,进深7米。硬山灰瓦顶,殿内有明柱二根,暗柱二根,柱础为石质,古色古香的前檐走廊,其八角柱石和圆柱木精雕细刻。庙内立有记载清道光、咸丰、光绪年间对高皇庙进行增建和修缮的碑刻5通,并有古柏1株,木香1丛。2004年被宝丰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,有多名人士捐资修缮高皇庙。2008年汉白玉制刘邦像落与此,有许多慕名而来的人朝拜刘邦石像,以示对先人的敬慕之情。

  (二)高皇庙古村遗址:位于高皇庙北30米,有出土器物初定为汉代古遗址,该遗址分布范围广,在地表发现有较丰富的陶片等遗物,东南部遗址剖面暴露有丰富的文化层堆积,文化层厚度为1.5米,土色黑褐色,土质疏松。遗物有汉代的陶罐、陶盆、板瓦等。

  (三)苏耀官宅:位于村中东部。根据碑文记载:苏耀为道光年间进士出身,官封知县,当时在此家乡建立此宅。苏耀官宅建于清朝道光年间,三进三宅院,占地3600平方米,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。走马门楼上棚小灰瓦覆顶,红石铺路,6平方迎面墙,过堂3间,主房3间上下青砖结构,面北座南,砖木结构,木雕棱子门,石雕佛家“万”字窗户。有东、西跨院,前、后花园。西跨院主房3间上下青砖结构,跨院内东西配房各2间基本完好。官宅院内西部为柴房。现仅保存一棵家槐古树,古树主干直径2米,葱葱郁郁。

  (四)丁家祠堂:位于村北部,为一进二宅,创建于明末,占地1100平方米,建筑面积360平方米,主房3间,面阔11米,进深8米,月台宽4米。有前后檐,前檐木隔栅,明柱6根,砖木结构,石窗砖雕棱子门,十封山,上棚小灰瓦覆顶,正脊和垂脊上刻有花样图案,据此丁家始祖碑记载,此处是丁家祠堂且建于明朝,祠堂内有高1米、宽0.5米的丁氏始祖牌位,供奉着丁氏始祖。

  (五)丁文南故居:位于村中部,为一进二宅院,建于清初,占地460平方米,建筑面积450平方米,主房为两层楼房,东西各为一层小灰瓦房,木门木窗并有铁皮和铁钉加以保护,红石基础,砖木结构,上棚小灰瓦覆顶。二层有五个圆卷窗,房顶于1995年维修过,但基本保持原貌。外墙体在战争年代遭受枪林弹雨的考验,至今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枪弹痕迹。

  (六)范密故居:位于村西街,为一进二宅院,创建于明末,占地面积325平方米,建筑面积218平方米,进门大厅,后有出檐,出檐为全木结构,木柱下有青莲石雕,主房及东西配房为青石基础,中连跋石,砖木结构,上棚小灰瓦覆顶。主房后墙面上相距4米有一对称的砖雕拴马鼻。据现存石碑考证此宅院原主人为清朝嘉庆十一年丙子科举人,故有五脊六兽来显赫身份。

  (七)范氏老宅:位于村南,范氏祖先为道光年间大财主,其院落为一进二宅院,主房三间,东西配房各一间,占地700平方米,建筑面积400平方米,其主房建筑结构为高粱低挂柱,分为上下两层,有棱子门,房屋为青石基础,中连跋石,砖木结构,上棚小灰瓦覆顶。

  (八)范学温故居:位于村西,据范氏后人讲,范学温原籍陕西人,在清朝乾隆年间来到此地做生意,其宅院为坐北朝南一进二宅,占地400平方米,建筑面积200平方米,为两层楼房,上棚小灰瓦覆顶。明柱2根,暗柱4根,砖木结构房门雕刻有精美的图饰,硬山灰瓦顶,脊兽文革时遭人为破坏。

  (九)徐朴玉老宅:位于村中西部路北。该宅系清代建筑,坐北朝南,原为一进二宅院,临街房、过屋均已毁,现存住房3间,为阁楼式。面阔10米、进深5.5米,建筑面积55平方米。青石地基,墙体为土坯垒砌,外包青砖到顶,木质门窗,硬山灰瓦顶。二层为木质楼板,前墙中门上方有一扇对开的木质窗,两边各有一个圆圈亮窗。

  (十)范秋生老宅、王六套老宅、王英豪老宅等,建筑风格基本相同。

  四、非物质文化遗产

  (一)名人故事:

  高皇庙村文化氛围厚重、底蕴丰富,受传统文化影响,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仕途之士,为国家效力。清朝时的苏耀、徐朴玉、范密等,更为惊叹的是一个家族走出去3人都是县级。建国以来,从高皇庙村走出去的将才更多,据统计,自清朝以来共有54人官升县级或学者。比如:苏耀,清道光年间进士出身,官封知县。徐朴玉,清咸丰年间进士出身,云南省金堂县知县。范密,清嘉庆十一年进士。

  (二)每月阴历十五古刹庙会和每月双日子集会

  高皇庙历史悠久,文化底蕴深厚,起源于汉,发展于唐宋,鼎盛于明清,明代重修高皇庙,明代后期开始逐步形成双日子集市(2日、4日、6日……),刹庙会也极其隆盛。古刹庙会的传统内容除了物资交易会之外还包括了民间戏剧表演,铿锵铜器舞和威风锣鼓技等传统优秀曲艺节目精彩纷呈,民间文化在高皇庙这样的盛会中演绎到了一个极致。

  (三)荆条、竹子编制生产工具,村内丁思言为唯一传承人。编制的生产工具如:筛子、簸箕、柯楼等,在周边群众中销量十分好。

  (四)锅盔,用不经发酵的小麦面炕制而成。

  五、典型的历史环境要素

  (一)北汝河:常年水流不断,水清凉、甘冽,用汝河水煮制的茶饮后余味悠长,唇齿留香。

  (二)古井:古井有五口枯井。

  (三)古树:村内现有三百余年古树二棵,其中一棵家槐主干直径2米左右,另两棵木香、柏树,葱葱郁郁。

  (四)拴马鼻:村内古墙上有砖雕拴马鼻7处,并且距离地面都在 1.5米处,保存完好。

  (五)寨墙:该村寨墙呈椭圆形,面积为400亩,寨墙根基和寨壕清晰可见。

  (六)古村街巷:自东北向西南有传统街巷一条,宽5米,弯曲长达720余米,古传是为防御盗匪而没有修建成直街。南北向胡同小巷若干条,街巷贯通,交通便利。

  六、建筑特色及价值评估

  (一)建筑特色

  高皇庙村建筑格局以四合院为主,以两进和三进院落形式居多,前有门楼,中有过厅,后有堂楼,有东西配房(楼)。红石基础,砖木结构,五脊六兽,上棚小灰瓦覆顶。古楼、古房、古窗,保存完好。建筑结构严谨,气势恢宏,石刻、木刻、砖刻工艺精巧,具有较高的建筑史学价值和艺术价值。规模连片的古建筑群记录了明、清至民国时期高皇庙村的兴衰繁荣,经济的盛弱、文化的兴替。现存建筑的布局、形制、脊饰等及自然理念、风水理念,展现了古代匠师和当时人们的审美理念、心理特点及价值取向,为研究当时社会的建筑学、民俗学、礼学、风水学、环境生态学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。

  1、建筑规模:高皇庙村现存大量明清时期的传统建筑,在历史街区、古街道、水系、环境风貌等方面基本保持了传统格局,在面积上形成了一定规模,这种历史建筑群得以保存至今并基本完好是非常难得的。

  2、建筑布局:从建筑布局和建筑形式看,布局以北方四合院形式为主,建筑多为砖木小青瓦房,沿中轴线对称而建。

  3、建筑材料:房屋墙体采用“里生外熟”的砌筑方法,里为土坯,外为青砖,中连跋石,坚固一体。地基为红石精雕细琢垒砌,青石铺门。

  4、雕刻工艺:建筑群的木雕、石刻工艺,与房屋建筑相得益彰,具有独特的历史艺术价值。有方形、圆形、古钱币形石窗,有透雕镂花木门窗及木隔板。飞禽走兽、人物鸟虫等,无处不在,工艺细腻,精湛华贵,艺术价值也极其珍贵。

  (二)价值评估

  1、历史价值:高皇庙村传统建筑规模成片,类型独特,建筑从汉代一直延续并保存至今,特别是为研究明清时期建筑提供了极好的实物资料,具有极高的建筑史学价值。而且这些建筑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,对研究中原地域文化和建筑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。

  2、艺术价值: 高皇庙村环境优美,具有典型的中原乡村居住环境。建筑布局严整,体现了民间朴素的审美价值,具有较高的民俗价值。此外,密布于建筑各处的木雕、石刻、砖雕等,手法多样、雕刻精湛、栩栩如生,艺术价值极高。

  3、科学价值:高皇庙村的传统建筑是中原民居的代表,不仅集中反映了中原民居的布局、结构、构造,为研究建筑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例证。

  4、研究价值:高皇庙村现有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多处,大部分保存着创建时期的原有风貌,其建筑外观和装饰工艺,以中国古老文化为题裁,通过人物、花草、鸟兽、祥云、山水、树木、竹石、字、佛进行充分表述,集中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性、风土人情、理想信仰,展现了当时的工艺水平、文化价值、社会现实、理论水平、建筑造诣等,是研究明清时期社会文化、建筑技艺的有利证据。

  2014年3月公布为河南省第六批历史文化名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