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

魔冢营村

时间:2017-02-07 来源:

  魔冢营村历史悠久、文化底蕴丰厚,是一个有几千年发展史的古村落。周文化奠定了魔冢营的文化基础,丰富了魔冢营人的生产生活。魔冢营村人杰地灵,人才辈出,周·显王年间,该村就有一位身高8尺,声如宏钟,步履疾风,会武术,懂幻术的奇人,人称魔王。魔王在世时,常用武术、幻术多次击溃前来祸害百姓的匪徒,保护村民平安。周·慎王四年(前378年)魔王病故,村民把他葬在村东南500米处,竖碑起冢,名魔王冢,(毁于1967年“文革”期间)自此之后,村民每年予以祭奠,村以冢命名。清末民初中国最后一起农民起义军首脑张庆(外号老洋人),是该村人,民国十二年(1923年)6月,张庆被孙中山委任为河南第一师师长兼河南自治军总司令。民国二十四年(1935年)魔冢营村人金魁宾在“锡柆木伦庙”枪杀日军大佐小滨等27人毙李春林等近百人,民国二十六年(1937年)金魁宾被蒋介石委任为新编二师师长。该村古建筑众多,建于盛唐年间的云水寺,建于明清时期的寨墙,寨门楼,东门门额为:“远应龙山”,西门门额为“近接将汩”,北门门额为“汝水作带”,南门门额为“虎狼为壁”。可惜寨墙和寨门楼均毁于“文革”时期,目前,现存的市、县级文物还有11处,且保存较好,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。该村现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赵庄魔术传承村,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宝丰提线木偶传承村,2013年6月,魔冢营村被河南省住建厅、文化厅、财政厅公布为河南省传统村落。

  一、魔冢营村概况

  魔冢营村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文化名村,位于宝丰县西北19公里的汝(州)宝(丰)郏(县)交界处,素有鸡鸣闻三县市趣谈。耕地4000亩,人口5615人,村庄北临汝河,与郏县薛店镇隔河相望,西北与汝州市小屯镇杨旗营村接壤,南依虎狼爬岭(外方山余脉)为宝丰县最西北的一个行政村,是平顶山市人口最多的行政村。

  二、历史沿革

  魔冢营村有史以来为汝州管辖,1954年6月前归汝州市小屯镇管辖。1954年7月划归宝丰县,归商酒务乡管辖。1955年10月,建魔冢营中心乡,辖13个行政村18个自然村。1956年10月,魔冢营中心乡撤消,该村仍归商酒务乡管辖。1977年8月建立赵庄公社,该村归赵庄公社管辖。1983年12月机构改革,赵庄公社改称乡,魔冢营大队改称村。1990年该村被平顶山市批准建村级党委,2009年经宝丰县批准建魔冢营中心村及中心村党委。

  三、历史传统建筑

  魔冢营村现存传统建筑890间,其中明清建筑520间,总面积6120平方米,以坐北向南四合院为主,连片成群,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,其代表性建筑如下:

  (一)魔冢营云水寺

  魔冢营云水寺位于赵庄乡魔冢营村南。据有关史料记载,该寺始建于唐朝天宝元年,原有殿宇僧舍40多间,有僧尼、居士百十人,碑刻数十通。后因战乱部分被毁,现仅存后大殿3间,过殿卷棚3间,历代重修碑记11通,清代以前碑刻为8通。

  (二)魔冢营薛孟北宅

  魔冢营薛孟北宅位于赵庄乡魔冢营村东部路北。该建筑始建于清代,为一进三院,坐北朝南,有临街房,东西厢房、过屋、正房组成共有45余间。经过战乱,现在仅存东西厢房和过屋。东西厢房各三间,过屋五间,过屋为明三暗五式,有明柱12根,后檐有木雕隔扇,前檐为棂子门,现改为土坯墙。青石地基,硬山灰瓦顶。

  1948年7月至9月中原支队南下时曾在该建筑内居住并召开多次会议。该建筑不仅是一处保存完好的建筑群,还是红色文化基地。

  (三)魔冢营路伍堂老宅

  魔冢营路伍堂老宅位于赵庄乡魔冢营村中北部。该宅始建于民国十六年(1927年),坐南朝北。原有房屋9间,现在仅存南屋三间,其中一间是门楼,长9米,宽5.5米,建筑面积50平方米。大门屋顶为五脊六兽,灰筒瓦铺顶,墀头及檐下有精美的砖雕木。大门里东西山墙上写有1964年第捌队全年分工公布榜以及财务永久公布榜。该建筑墙体为土坯垒砌,外包青砖到顶,木质门窗,硬山灰瓦顶,后墙镶嵌2个栓马石。

  (四)魔冢营常金有老宅

  魔冢营常金有老宅位于赵庄乡魔冢营村中部路北。该宅建于清代,现存建筑坐北朝南,面阔三间,含一间门楼,长9米,宽5.3米,建筑面积47.7平方米。墙体为土坯、青砖混砌,青石地基,木制门窗,硬山脊上有花草纹图案,五脊双坡灰瓦顶,前石檐处有部分瓦件脱落。

  (五)魔冢营常胜老宅

  魔冢营常胜老宅位于赵庄乡魔冢营村中部路北。该宅建于清代,现存建筑坐北朝南,面阔三间,长9米,宽5.5米,面积约50平方米。青石地基,木制门窗,墙体为土坯垒砌、外包青砖到顶。硬山灰瓦顶。脊上有花纹图案,两端兽头文革期间已破坏。

  (六)魔冢营常合学老宅

  魔冢营常合学老宅位于赵庄乡魔冢营村中部。该宅坐北朝南,始建于清末,原为一进二院,现仅存西厢房和过屋。过屋面阔三间,长10米,宽5.5米。西厢房两间,面阔6米,进深5米,总建筑面积为85平方米。该宅地基为青石,墙体为土坯青砖混砌,木质门窗,硬山灰瓦顶。

  (七)魔冢营常中华老宅

  魔冢营常中华老宅位于赵庄乡魔冢营村中北部。该宅建于清代,现存建筑坐北朝南,面阔三间,长9米,宽5.5米,建筑面积为50平方米。青石地基,墙体为土坯、青砖混砌。木制门窗,硬山灰瓦顶,房脊上雕刻有花草纹图案,两端兽头文革时被人毁坏。

  (八)魔冢营常振民老宅

  魔冢营常振民老宅位于赵庄乡魔冢营村中北部。该宅为清朝后期所建,坐北朝南,原为一进二院,现仅存过屋和正房。正房长10米,宽5.5米。过屋长10米,宽5米。建筑总面积为105平方米。青石地基,墙体为土坯、青砖混砌而成,木制门窗,硬山灰瓦顶,房脊和兽头残损严重。

  (九)魔冢营村张文兴老宅

  魔冢营村张文兴老宅位于赵庄乡魔冢营村西部。该宅系清代建筑,原有布局不详,现存南屋3间,(含门楼)。该宅坐南朝北,面阔10米,进深5.5米。建筑面积55平方米。地基青石,墙体用青砖、土坯垒砌而成。前墙改建过,门楼处“文革”时期刷写的“毛主席万岁”字样,但字迹不全。

  (十)薛寅清老宅

  魔冢营村薛寅清老宅位于东大街路北,建于清乾隆10年,原为一进三老宅,总建筑面积540平方米,现存临街过屋5间,东西厢房各3间,总建筑面积180平方米。砖木土坯结构,二梁起架,青砖铺地,木雕砖雕石刻俱全。(薛寅清为清代乾隆年间贡生)。

  四、非物质文化遗产

  (一)土布纺织

  魔冢营村土布纺织由来已久。祖国改革开放前,家家都有织布机,女10岁以上几乎人人都会,成年男子会织布的不在少数。现仍有农户纺织床单、被套的。

  (二)土布印染

  魔冢营村土布印染历史悠久。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前,该村有一家染坊:蔡山家染坊,所染的土布色泽适中、不退色而远近闻名。

  (三)酿酒

  魔冢营村1949年前有两家酿酒作坊,称东酒馆、西酒馆。

  (四)二黄戏

  清光绪三年(1877年)魔冢营村西街供二黄戏班。

  (五)故事戏

  民国二十一年(1932年)魔冢营村成立“故事戏班”后称曲剧团,主要演员赵法、赵二财、藏碰等。

  (六)豫剧

  1966年,魔冢营村成立豫剧团,演出“沙家浜”、“红灯记”、“江姐”等剧目。

  (七)赵庄魔术

  魔冢营村现有魔术表演团体14个,演员329名,演出足迹遍及祖国长城内外,大江南北。该村11岁女童常丹丹2002年9月参加了央视《异想天开》栏目的魔术表演,受到国家圈内专家的关注与好评。农民演员路春记参加2013河南·宝丰邮政杯魔术大赛表演,荣获一等奖。魔冢营村现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赵庄魔术表演传承村。

  (八)提线木偶戏

  魔冢营村1949年前有提线木偶表演团体12个,演员36名。该村现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宝丰提线木偶表演传承村。

  (九)庙会

  魔冢营村每年农历正月十六和十月二十五日为传统庙会。

  (十)物交会

  魔冢营村每月农历逢初三、逢初七为物交会。

  (十一)集市

  魔冢营村每月农历逢单日有集。

  五、建筑特色及价值评估

  (一)建筑特色

  魔冢营村地理位置较为优越。宝丰至该村、汝州至该村班车每半个小时一趟,交通便利,北有引汝灌渠,南有官衙、晁庄两水库,水利条件优越。村中至今仍保存着始建于唐代以来的寺院、大户人家宅院11处,该建筑结构严谨,布局合理,气势恢宏,各种雕刻工艺精湛。通过这些古建筑,可见看出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各个时期我国北 方建筑的建筑风格。

  1.建筑规模:魔冢营村现存的多处历史传统建筑群,在历史街区、古街道、水系、环境风貌等方面基本保持了传统格局,在面积和上形成了一定规模,这在古代战争频繁,近代经济落后的中原地区,古村落仍能够得以保存非常难得。

  2.建筑布局:从建筑布局和建筑形式上看,魔冢营村传统建筑布局均以座北向南,以北方四合院形式为主,形式上不仅有北方官式做法,而且有南方建筑细腻的做工,为典型的明清四合院建筑,所有的建筑群沿中轴线对称而建,座北朝南,冬避寒冷,夏迎清凉。

  3.建筑材料:从建筑材料和使用工艺上看,房屋墙体采用“里生外熟”的砌筑方法,即里用土坯,外为青砖,中连跋石,坚固一体。地基为青石精雕细磨垒砌而成,每层青石条缝间密不容刃,所以历经几百年地基不变形,房屋仍坚固。

  4.雕刻工艺:魔冢营村的木雕石刻技艺,与其古建筑相得益障,为古老村落增光添彩,具有独特的历史艺术价值。

  魔冢营村古建筑为清一色的木构架,木雕、木刻为古建筑装饰的一大特色,木雕有飞禽走兽,神话传说,戏曲故事,人物花鸟等。雕刻技法多种多样,多施于单体物件或木构架斜撑处,浮雕施于隔扇的条环板,透雕则施于隔扇、漏窗、神龛等处,许多处雕刻品上往往多种工艺并存。

  (二)价值评估

  历史价值:魔冢营村的传统建筑,规模宏大,种类齐全。这些建筑自唐,特别是清代一直延续至今,为我们研究明、清建筑提供了极好的实物资料,具有极高的建筑史学价值。该村的古建筑,古民居有着显著的地方特色,对我们研究中原地域文化和建筑历史具有重要意义。

  1.艺术价值:魔冢营村四周环境优美,构成了一幅“农舍、山岭、田地、水系”美好画卷,为典型的豫中乡村居住环境,保存了此区域的典型历史风貌。魔冢营村有南北、东西主街各一条,呈十字交叉,配置多个姓氏街巷,建筑整体布局严谨,街巷整体独特,体现了民间朴素的审美 价值和极高的民俗艺术价值。

  2.科学价值:魔冢营村中的传统建筑是中原民居的代表,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原民居的布局,结构、构造、家具陈设等特征,而且多为官宅特征,风格尤为独特,是研究这一时期中原村居建筑不可多得的实物例证。

  3.研究价值:魔冢营村原先有四座寨门,且有寨门楼:东寨门楼门额为:“远应龙山”,站在东门外可看见龙山远貌;西寨门门额为:“近接将汨”,站在西门外能够看见或听到将汩泉的声与势;北寨门门额为:“汝水作带”,北依汝河;南寨门门额为:“虎狼为壁”,南靠虎狼爬岭。球寨四周有寨护寨河,称“寨壕”,现寨壕尚存,寨墙和寨门楼毁于“文革”时期。村中南北、东西主街各一条,呈十字交叉,配以姓氏街巷,村民沿街巷而居,现村中仍保存着多处四合院民宅,除少数被人拆除翻新外,大部分保存较好,是研究古代村落建筑、布局的有力证据。

  2014年3月公布为河南省第六批历史文化名村。